2009年3月17日 星期二

中國安利來台,台灣自毀尊嚴

這兩天最大的頭條,莫屬於中國安利組團(台灣稱為安麗)來台血拼的新聞了。
在得知消息之後,我看著每天新聞描繪著各地因應的歡迎舉動,實在令人沮喪難過!為什麼這麼說?大陸血拼團來台消費可以促進消費,不是很好嗎?除了促進消費之外,還引發了觀光、航運類股的大漲(一部份原因是來自於溫家寶的喊話),不是很好嗎?
那到底難過什麼?
我難過的是台灣人的作為讓自己顯得更卑微、更沒有文化,沒有表現出一絲絲的民族精神(更談不上國家精神)!
經常出國的人可能都會有這樣的體驗,我們很習慣離開了本國就講外國方言這件事,當然也幾乎都是講英語,可是怪了,為什麼有些旅遊的地方會特別標示日語呢(例如歐洲國家的旅遊景點),因為日本的旅遊人數龐大,消費能力強,所以旅遊業者為了便利性,增加了日本語標示、日本語音導覽,甚至有些出入口會設置日本人特別走道,讓他們覺得來這裡旅遊是很棒的事!

舉這個例子,乍看之下似乎跟我們歡迎大陸團來消費的所作所為很像,但是意義上卻相差了十萬八千里:安利團來台灣旅遊,台北信義區為了搶生意,製作了簡體字的導覽手冊(這點無可厚非),訓練了百貨公司小姐改用中國口語迎賓(例如手扶梯變成滾梯),消費滿數千元就送限量贈品一份...,安利團來到花蓮旅遊,花蓮縣長親自到港口歡迎(更糟的是時間不怎麼精準,船太早到,縣長還沒到,所有團員都不能下船..),還派了一大群原住民在港口表演舞蹈給在船上的旅遊團觀看...
歐洲旅遊業者為了讓有強大消費力的日本人更願意來玩,因此設計了更便利的硬體,讓他們覺得「恩,這真是很便利的地方,當日本人真好」,但是我們對待中國安利團的態度,卻是不顧一切的討好跟奉承,讓他們享受「高級貴賓」的禮遇,有這個必要嗎?
原住民不是應該就在太魯閣裡面,等到他們造訪時再出來跳舞歡迎嗎?有必要派到港口去歡迎嗎?
縣長不是只跟國際官員打交道嗎?需要去港口迎接嗎?
講手扶梯他聽不懂是他的事吧?這裡是台灣耶。

日本人很有骨氣,到哪裡都講日文,必要時以英語為輔
法國人更驕傲,到哪裡都講法文,而且不學英語
台灣人以「會各種語言」為驕傲,有時候我真的不知道是好還是壞..

我在中國內地擔任諮詢講師的工作,通常上完課大家都會開心的一起用餐聊天,而餐後總是不免被問到台灣的林林總總以及對兩岸的一些看法,除了食衣住行育樂之外,「文化」也是常常聊到的一個話題,關於文化這件事,我們總是努力的灌輸他們:

「台灣是中國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方」、「繁體字才是中國文化的精髓」...等等」

,雖然來到內地講課,我們也是把所有講義、檔案改為簡體字,口語也盡量中國化,有時會回來台灣講話還改不太過來,但是我從來不認為這是值得驕傲的事,這是為了溝通便利,為了工作順利,我站在別人的土地上,所以我才這麼做。
這就好像要進美國唸書,你必須要通過Tofel、GRE/GMAT這種測驗的意思,合情合理。

那為什麼現在別人踏上我們的土地了,我們還不能堅持自己的語言跟文化呢?
為什麼要捧著別人的LP然後讓對方覺得賓至如歸呢?難道不怕別人覺得這個台灣一點地位也沒有,只要有錢踏上寶島就可以是老大?

昨天晚上看新聞記者採訪其中一名安利團的女性,問她感覺怎麼樣?、花了多少錢?對方回說「很棒、感覺很好」「沒有想過錢的問題!」

「沒有想過錢的問題」這個回答,實在是糟蹋了她自己也糟蹋了我們

以前曾經罵過台灣的一些田樵仔(有錢的大地主),話說他們去瑞士購買名牌手錶,別人是一隻一隻的精挑細選,他們看了一眼,大手一揮地說「通通包了!」,帶回去台灣。
對,很有錢沒錯,你什麼都可以買,但是業者眼裡透露出的反感與鄙視,說明了你這個人的水準、這個國家的文化涵養多麼令人厭惡。
今天跟我們一樣流著炎黃子孫血液的安利團員,帶著富貴萬千的姿態來台灣血拼,是的,他們有錢什麼都可以買,我們則是有錢什麼都願意做。那我們民族的文化跟堅持呢?

台灣有很多矛盾的地方,政黨為了傾向中國/統一/被統一/獨立等等問題可以吵翻五十年(當然其實只是為了政黨跟個人利益而以),中國官員來台,有人敢出手滋事打人,政黨也敢出來支持,怪了,中國的有錢人來台消費,怎麼沒人敢出來嗆聲呢?
政黨的腐敗也就算了,從商人的角度來看,不就是為了錢嗎?  不讓別人擋自己財路,也不檔別人財路,這都很合理。但是能不能留給自己一點尊嚴呢?

很久以前就有人提倡過台灣要發展觀光業,目前看來還是不夠成熟的,我們有很多很棒的觀光事業個體,但是卻沒有政府的支持與行銷策略,例如美國人看我們的交通標示永遠找不到正確的位置,更重要的是我們似乎還不知道怎麼樣以一個「旅遊業者」的心態來自居,我們很會做貿易、做買賣,但是還不懂得做服務。
這兩天發生的郭冠英事件,其實是可以帶給我們一些警示的,當他自稱高級外省人,臭罵我們這些低賤的本省人的時候,我們除了想辦法拔他公職、對他進行懲處之外,更該想想,我們做了什麼事情,讓別人覺得我們是這麼低賤。

作者:曾立維 Paulo Tseng
無關政治顏色,歡迎討論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